头像

辛学刚

教授兴华学者-精英学者,教授

办公电话: 02081182612

电子邮箱: xinxg@scut.edu.cn

所属单位: 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

办公地址:

研究方向: 基础医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电子工程/磁共振成像/科学仪器

个人简介

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医工交叉”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英文授课教师。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类型:
学术博士: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可授医学、理学、工学博士学位),招收的考生背景包括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学(数学、物理、生物学)、工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工程);
工程博士:电子信息专业(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学术硕士:基础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可授理学、工学硕士学位),招收的考生背景包括理学(数学、物理、生物学)、工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工程);
专业硕士:电子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硕士学位),招收的考生背景包括理学(数学、物理、生物学)、工学(电子工程)。

本科就读于第四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就读于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
2004年之前在部队单位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方面工作,2006年随部队单位集体转制后开始从事教学工作,2008年后开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3-2014年曾在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医学成像中心与Chris Collins教授合作开展访问研究一年。2017年4月入选华南理工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兴华学者“精英学者”。

曾指导在校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索引论文、获得“国家级创新课题”多项、获得“广东省大学生攀登计划项目”多项,获得“挑战杯”省赛一等奖,获得“挑战杯”国赛金奖等;互联网+省赛多次金奖,国家银奖等。

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医工结合领域,研究能够在多尺度层面上动态地、无创地获取生物大分子、细胞、及活体个体生长发育、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相关的形态、功能等信息的相关前沿技术,为探索生命的奥秘和解决疑难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实验室自建了用于肿瘤细胞起源及病理发生发展研究的细胞转分化研究平台,研发了多种科学仪器,开展“仪器设备+分子生物+活体动态”研究,相关技术领域包括: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动物活体成像研究、生物电磁分析及测量新技术、生物医学电子信息技术、单细胞生物物理参数测量新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等。转化研究是实验室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主研发的生命科学科研仪器、医疗设备等。


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课题多项,包括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4项。发表SCI索引论文4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项,发明多种整机原创性的医疗设备系统。

教育经历

2008/9 - 2011/6,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1999/9 - 2002/7,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1989/9 - 1993/7,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电子工程,学士

招生信息


  • 学术型博导,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100100,基础医学;

  • 学术型博导,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083100,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电子与医学信息;

  • 学术型博导,电子与信息学院,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

  • 工程博导, 电子与信息学院,085400,电子科学与技术;

  • 学术型硕导,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100100,基础医学;

  • 学术型硕导,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083100,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电子与医学信息;

  • 专业学位硕导,电子与信息学院,085400,电子信息,电子与通信工程;

  • 专业学位硕导,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086000,生物与医药,生物工程。

工作经历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评委,国家医疗器械行业资深评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创新专委会发起专家,国家科技部医疗器械产业技术联盟创新子联盟发起专家。担任中国医疗卫生装备协会理事,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会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信息分会常务理事等。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医工结合领域,研究能够在多尺度层面上动态地、无创地获取生物大分子、细胞、及活体个体生长发育、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相关的形态、功能等信息的相关前沿技术,为探索生命的奥秘和解决疑难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

实验室自建了用于肿瘤细胞起源及病理发生发展研究的细胞转分化研究平台;研发了多种科学仪器,开展“仪器设备+分子生物+活体动态”研究。相关技术领域包括: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动物活体成像研究、生物电磁分析及测量新技术、生物医学电子信息技术、单细胞生物物理参数测量新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等。

转化研究是实验室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主研发的生命科学科研仪器、医疗设备等。

开授课程

主讲课程包括:

本科生课程《医用物理学》、《放射物理学》、《医用高等数学》、《组合数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前沿(新生研讨课)》

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课程:《数值分析》、《电磁场在磁共振中的应用》、《电磁场分析中的数学》、《生物统计学》、《生物医学科学仪器原理》、《生物医学前沿影像技术》;

留学生全英文课程《Medical Physics》等。


科研项目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4万,项目名称:高场磁共振新成像机制组织介电特性断层成像(MR EPT)技术及其在临床乳腺、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6YFC0100800。项目负责人。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课题编号:2023YFC2414302,射频治疗设备控温性能评价专用体模技术研究,2023/11-2026/10285万,课题负责人。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100801,高场磁共振MR EPT 成像临床应用系统EPT 成像及软件研究,2016/01-2018/12136万元,课题负责人。

4、     国家科技部,华南理工大学未来健康研究院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G2021163005L40万,2021-2022,项目负责人。

5、     国家科技部,极高场磁共振前沿技术研究,G2023163005L30万,2023-2024,项目负责人。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港澳海外合作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61929101,项目名称:7T3T磁共振人体组织介电特性断层成像(MR EPT)核心关键技术研究,2020/01-2023/12200万元,课题负责人。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62371194 ,肝纤维化组织微结构特性弥散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2024/01-2027/1249万元,课题负责人。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61671229  ,高场磁共振人体组织电特性断层成像核心技术研究,2017/01-2020/1260万元,课题负责人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61172034不规则结构MR射频线圈设计的理论模型与应用研究2012/01-2015/1260万元,课题负责人。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港澳海外合作项目,项目批准号:61528102,项目名称:高场磁共振人体组织电特性及射频热点分布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016/01-2017/1220万元,课题负责人。


论文

出版专著和教材

专利

获奖、荣誉称号

研究成果